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纲要
一、总 纲
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文化。它是以广大师生 员工为主体,以课余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体育文化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并共同遵循的体育最高 目标、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与学校精神、校训、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很高的关联度。
“少年强则中国强”,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体育是德智的寓所,无体则无德智”,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德育、智 育的载体,是学生走向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促进学校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面临的形势
建国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近二十多年以来,大学生体质状况日 趋下降,各体质检测指标逐渐落后于邻国的日本与韩国。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称,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隐忧。从我校来看,校园体育 文化氛围尚不浓厚,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无论在数量与类型 方面在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相对落后,有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 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这些问题,都应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指导思想、目标
(一)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立足学校实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围绕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 把促进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作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点。
(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积极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充分发挥体育在强健身体、塑造人格、培养个性、明礼尚德、增强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多 元价值。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理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初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学校体育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广大师生员工中体育人口比例不低于50%,学生体质测试一次性达 标率不低于80%。到2014年,广大师生员工中体育人口比例不低于80%,学生体质测试一次性达标率不低于95%。师生员工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频度等 逐步加大,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最终形成学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的良好形势。
四、对策与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的《体育器材目录》及《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与标准的要求,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学校校园建设的规划中,并按规划实施,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作为评估校园环境的重要内 容,作为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考核内容之一。
(二)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全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领导机构,学工处、工会、体育学院、各学院及各职能部门要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协调,全面落实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对学校年度体育工作的部署。
(三)制定规范的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制度,及时更新与维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以保证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大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通过校园网、电视台网、广播系统与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 组成的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阵地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师生员工 真正认识到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与行为习惯,使之认知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五)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学校 保障体质测试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并对体质测试不合格的毕业生颁发肄业证。体质测试部门应及时将体质测试结果反馈给各学院,各学院应把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作为 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六)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师生体育竞赛及春秋两季体育运动会,形成“月月有体育活动、院院有体育特色、人人有体育爱好”的可喜局面。
(七)学校定期举办体育与健康知识宣传及竞赛,不定期邀请体育届名人来校讲学、讲座,兄弟院校代表队来校交流表演,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八)进一步办好校体育传统项目和高水平运动队,坚持校运动队日常训练制度,将教练员的训练时数纳入教学课时计算,以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
(九)学校以体育协会、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因地制宜地、有组织地开展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加强对体育协会、课余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体育学院应定期指派教师指导体育协会及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指导时数纳入学校教学课时计算,以保障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质量。
(十)学校保障残疾师生的体育健身权利,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广泛开展适合残疾师生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能力。
(十一)学校积极为教职工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十二)学校保障校内外体育竞赛、体育活动及体育场地设施更新维护的专项经费划拔到位,并做到体育经费在学校各项经费预算中的比例不降低。各学院应保障将学生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体育工作。
(十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院及个人的体育工作状态进行年度评价,对工作状态良好的学院及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