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工作十二五规划

发布者:查涛发布时间:2015-06-24浏览次数:441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建设体育强校、推进我校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阶段。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 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校的目标。根据学校“将我校建设为一 所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以及体育学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二五”时期我校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立足学校实际,围绕学校 的战略目标任务,以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为主线,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进全校师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积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 系,努力开创我校体育事业新局面,全面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工作,为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总体发展目标

        积极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充分发挥体育在强健身体、塑造人格、培养个性、明礼尚德、增强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多元价值。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各 项规章制度,逐步理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初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学校体育组 织体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到2013年,广大师生员工中体育人口比例不低于70%,学生体质测试一次性达标率不低于85%。到2017年, 广大师生员工中体育人口比例不低于80%,学生体质测试一次性达标率不低于95%。师生员工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频度等逐步加大,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 件有较大的改善,最终形成学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的良好形势。

三、我校“十一五”体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群众体育工作

        我校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培养了广 大师生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校继承了优良的群众体育传统,学校领导提出了“全校师生人人有体育爱好、日日有体育活动、院院有体育特色”的口号,促 进了终身体育、强身强国思想的传播,使“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成为莘莘学子自觉投身体育锻炼的强大动力;同时,我校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推进体育课 程改革,做大做强体育社团,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近几年我校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达标率在90%以上。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竞赛形成制度,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有力,学生体育俱乐部和学生体育协会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率高。

(二)竞技体育工作

        我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首批)之一,在全国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不少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亚洲体育世界体育大赛,为 国家取得好的名次,我校竞技体育水平在江西高校一直处于名列前茅的地位。目前,我校现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国际标准舞、游泳、散打、 赛艇、跆拳道、网球、射击、乒乓球、羽毛球等18支体育代表队,运动员300余人。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大型体育比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成绩,杨文军、金紫薇两位研究生与队友合作,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双双获得赛艇金牌, 吴优、高玉兰两位同学获得银牌。体育学院获得江西省体育局颁发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程其练、龚循谦两位同志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 突出贡献奖”。广州亚运会上,08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劳义获得男子100米金牌,结束了我国亚运无男子100米金牌的历史。研究生倪振华入选健美操国家 队,在第十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获得六人操冠军,同时荣获健美操MPV奖。

        在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上,江西师范大学获得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培养的学生为国家、为江西省、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已成为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摇篮。

四、面临的形势

        建国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近二十多年以来,大学生体质状况日趋下降,各体质检测指标逐渐落后于邻国的日本与韩国。与我国的经济 社会发展极不相称,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隐忧。从我校来看,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尚不浓厚,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 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无论在数量与类型方面在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体育工作的 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相对落后,有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这些问题,都应随着 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五、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行政管理及全民健身宣传工作

        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全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领导机构,学工处、工会、体育学院、各学院及各职能部门要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协调,全面落实校体 育运动委员会对学校年度体育工作的部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院及个人的体育工作状态进行年度评价,对工作状态良好的学院及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先 进个人进行表彰。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的《体育器材目录》及《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与标准的要求,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学校校 园建设的规划中,并按规划实施,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作为评估校园环境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考核内容之一。制定规范的体育场地设施 的管理制度,及时更新与维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以保证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学校保障校内外体育竞赛、体育活动及体育场地设施更新维护的专项经费划拔到位,并做到体育经费在学校各项经费预算中的比例不降低。各学院应保障将学生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体育工作。

        大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通过校园网、电视台网、广播系统与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组成的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阵地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增强全民体 育健身意识,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与行为习惯,使之认知 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深化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体质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学校保障体质测试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并对体质测试不合格的毕业生颁发肄业证。 体质测试部门应及时将体质测试结果反馈给各学院,各学院应把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深化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重视教学大纲的作用,不断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到教 学内容中。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应当灵活多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继续保持我校学校体育在全省高校先进行列的地位,稳步推进公共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模式由“专选课”制向“俱乐部”制过渡。本着勤俭节约、全员参与的原则,举办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举办全校性单项锦标赛。

        学校以体育协会、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因地制宜地、有组织地开展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加强对体育协会、课余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体育学院应定期 指派教师指导体育协会及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指导时数纳入学校教学课时计算,以保障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质量。

        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师生体育竞赛及春秋两季体育运动会,形成“月月有体育活动、院院有体育特色、人人有体育爱好”的可喜局面。学校定期举办体育与 健康知识宣传及竞赛,不定期邀请体育届名人来校讲学、讲座,兄弟院校代表队来校交流表演,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三)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进一步办好校体育传统项目和高水平运动队,坚持校运动队日常训练制度,将教练员的训练时数纳入教学课时计算,以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二五”是我校竞技体育的黄金发展时期,发展布局定位为“宝塔型”三个层次,即世界层次、国内层次、省内层次。世界层次主要以赛艇、游泳、健美操等项目 为主在国际性的一些大赛中力争为祖国拿奖牌、夺金牌。国内层次:主要以田径、足球、武术、国际标准舞等项目为主,在国内的一些赛事中为江西、为我校争夺荣 誉。省内层次:主要是些近几年新办的体育代表队,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在今后的五年里,要巩固世界层次,充实国内层次,发展省内层次,保证 在国内、省内的体育代表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地位。

        教练员队伍的状况决定一支体育代表队的建设和发展水平。要保持全省高校第一,全国同类高校领先地位,加快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十二五”时期我们 要有计划选派中青年教练员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国家队专门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通过再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水平。必要时调进事业心强、有一定 学历、有很强训练经验并带出了国家水平运动员的专职教练员。

        到2015年,我校在籍的健将级以上运动员人数应保持现有不变或稍有增加,国家一级运动员应达到150人左右。在运动员的培养和选材中注重各体育代表队的梯队建设,使我校运动员队伍不断提高和壮大,为学校、为江西省和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四)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和谐校园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学校积极为广大教职员工创造体育健身条件,营造体育健身文化氛围,促进身心健康,共享学校发展成果,提高师生员工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推动学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逐年增加文化体育活动经费,开展群众性和竞技体育运动,提高师生员工的文化品位和身体素质。

        学校保障残疾师生的体育健身权利,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广泛开展适合残疾师生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能力。